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学校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在纵向贯通上,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特别是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在横向融通上,主要是建立普职融通、产教融通、校企融通、学历教育和培训融通、师资融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制度标准上,建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公约,规范德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发布了中职专业368个,高职专业779个,本科层次职教试点专业80个,修订并发布了347个高职和230个中职的专业教学标准、51个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制定实施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培养制造业紧缺人才。
“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向产业开放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成立了1500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确定150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展望“十四五”,我国职业教育将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目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支持建设200所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和60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支持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我国职业教育将围绕基于“双轨”的双通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同时,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共享和理念相互借鉴;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系列学生享有同等权利制度。
此外,“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还将在促进体系有效运行支撑条件方面加以完善,包括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大学培养和在职教师教育齐头并进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更加科学、健全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必将进一步发挥人才蓄水池功能,将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生力军。